"0"
今天是:
随州市总工会 网站首页 职工文苑 查看内容

最美的等待

2021-4-2 17:02| 发布者: Respect| 查看: 1777| 评论: 0


 作者:黄云玲

我爱人是红安七里坪人,不用说他家是烈属。他爷爷张大立弟兄两个,都是在参加黄麻起义后为革命牺牲的。爷爷张大立是解放后政府查明登记在册的22552名烈士中的一员,英名刻在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接受后人的敬仰和缅怀。遗憾的是,张大力的哥哥,也就是我们的大爷爷,他是在哪场战斗中、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牺牲的,我们的大奶奶和她三个孩子是不知道的。“他作战十分勇敢,不怕死!”他的长子,我的公公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亲生父亲和名义上的“大伯”。这句话是我们的奶奶张余氏告诉他的,奶奶又是从跟大爷爷一起革命的同湾人那里打听到的。公公对父亲的认知是抽象的,因为他的父亲在他不到两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黄麻起义,并且带走了他的弟弟张大立(我公公后来的父亲),两人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就像一颗种子栽进肥沃的土壤,两个父亲的形象在岁月的风雨中,逐渐具体、鲜活并重叠起来,长成一棵大树扎根在他的记忆深处,成为他可以自豪地向后人讲述的底气。
接触爷爷张大立,我是从一张烈士证开始的。有一年的清明节,我们一家三口回到老家祭祖。奶奶张余氏的坟茔坐落在山坡上,正对着水库,而依傍着水库的,是一条进出村子的小路(那时候是唯一的一条路)。小路像一条坚贞不屈、百折不挠的目光,穿过长满五角红枫和松柏的山岗,趟过茂盛得像密林、可以藏下千军万马的茅草山冲,义无反顾地拐上大路。大路的一头是红安县城(黄安),另一端则是大武汉。我曾经猜测,奶奶的目光一定像这条路一样,坚韧得可以承载所有的苦难。眺望,等待,坚信等待的人还活着,这已经成为她毕生的信念。
我发现张家很多的祖坟不在山上,奶奶是个例外,我不知道这是奶奶生前的嘱托还是公公有意为之,后来我曾经多次站在奶奶的角度,试图解读人世间最幸福、最笃定也是最徒劳的等待:明知道爱人可能已与自己天人永隔,此生再无相见的机会和希望,仍然选择坚信与等待,等待出征的丈夫有一日会骑马披甲、凯旋归来。因为她知道,新婚半年的丈夫抛家离舍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为了像她这样的穷苦人不再受欺压、受剥削。但我始终做不到感同身受:我们的奶奶在颠沛流离、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独自面对无数个凄风苦雨、血雨腥风的日子,她有过动摇和撑不下去的时候吗?
奶奶的坟头芳草萋萋,安静得像个处子,几丛红杜鹃开得正艳,晶莹的露珠闪耀着灼目的光辉,折射出太阳的万丈光芒。旁边几棵高大的板栗树状如巨伞,风起时沙沙声起,像有人絮语,更像一种倾诉。我随口问了一句:爷爷的坟呢?哪是爷爷的坟?自此,爷爷张大立和奶奶荡气回肠的故事,像一幅藏在岁月深处的画卷,被拂去浮尘,徐徐在我面前展开。
爷爷张大立没有立坟,衣冠冢也没有。当年的红安四十八万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就有十四万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正是对当年的红安人民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真实写照。是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闻名天下、造就两百多位将军的热土。
我婆婆张赵氏拿出一张烈士证给我看,我已经记不得上面的内容了。但我的眼前总是浮现出爷爷张大立深情吻别新婚妻子的场景:年轻英俊的张大立在一个阳光很好的早晨,幸福地吃完妻子端给他的热粥,背上娇妻早就收拾好的包袱,里面躺着一双布鞋和绣着鸳鸯的鞋垫,那是漂亮贤惠的妻子熬夜赶出来的,一针一线缀满了无限的深情和眷恋。或许我爷爷张大立做好了准备,此一去将是烈焰焚身,沙场浴血,誓为革命捐躯。所以,他深情的目光一直不愿离开忙碌的妻子,心里有万分的不舍和愧疚:这个年仅十九岁的余姓美丽姑娘,嫁给他还不到半年,终日劳作却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这是什么世道?!要砸烂这个不公平的世道,为了千千万万穷苦人能过上不受压迫的好日子,就需要自己去战斗,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我们的奶奶还沉浸在与丈夫分别的悲伤里,她想起了丈夫对自己的关爱呵护,不由得粉面含羞,对着欢快的灶火偷偷地笑了。她不知道这是她最后一次为心爱的丈夫准备早饭。后来的五十多年里,她一直在自责那个早晨没有把所有的粮食都煮成白米饭,让丈夫吃得饱饱的上战场,自己饿着又怎么样呢?而对着满满一箱子的布鞋、鞋垫,奶奶常常泪流满面,当时怎么就没想到要多给丈夫准备几双鞋呢,让丈夫在行军打仗中能轻松一点,脚上少打几个血泡也好啊。
奶奶张余氏是在三年后正式成为我公公的母亲、我们的奶奶的。奶奶没有生育,爷爷张大立没有给她留下一儿半女,这是奶奶的终身遗憾。三年里,奶奶和他的妯娌嫂子,我公公的亲生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共同守护着张家。两个年轻女人,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我最小的三爹当时只有几个月,日子会艰难到什么程度,我无法想象。公公在世时告诉过我,奶奶张余氏日夜给别人织布补贴家用,最困难的时候要过饭。他的亲生母亲三年后要带着孩子们改嫁,是奶奶张余氏把公公留在身边当儿子抚养,两年后,奶奶又收养了从团风镇逃荒来的孤女,也就是我婆婆张赵氏。自此,我爷爷张大立有了一儿一女,算是儿女双全了。
后来,我三爹和姑妈陆续跑回了张家,奶奶张余氏像只老母鸡一样,张开翅膀把他们护在怀里。三个孩子长大成人,都成家立业。我三爹还光荣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立功受奖。
我曾经问过婆婆,奶奶为什么不改嫁?她跟爷爷张大立没有儿女,自然没有拖累。我知道奶奶很漂亮,婆婆曾说奶奶有一对黑亮的长辫子,大大的眼睛,因为没有生养,身材极好,就跟模特一样。婆婆也不知道怎样回答,想了想说:你奶奶就觉得不能对不起她丈夫张大立。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是对深爱的丈夫的忠贞不渝,还是从一而终的思想所致?不,不,所有的猜测都毫无根据,所有的语言都苍白无力,我奶奶张余氏的一生,只有她自己才可以准确定位。
对奶奶少年守寡,替张家抚养三个遗孤的事迹,我只能想到一个词:伟大。
我渴望了解爷爷张大立的愿望变得迫切起来,我得告诉爷爷这一切呀:他美丽的妻子等了他一辈子!他哥哥的三个孩子,都是她抚养长大的,张家后继有人了。我后悔没有在公公婆婆在世时多了解一些。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去村里与年长的人交谈,尽可能找寻爷爷张大立的人生轨迹。然而,岁月像一只大手,把爷爷奶奶的痕迹擦得干干净净。
大概是2010年,我突然接到堂哥的电话,我爷爷张大立烈士和另一个堂爷爷张大宽烈士的英名都刻在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上。爷爷张大立落叶归根了!万人齐敬仰,英灵浩气长存,可以告慰亲人了。我多么希望马上站在爷爷面前,虔诚地跪拜,尽一个后人对祖先的敬畏和孝道。可那时我们夫妻双双下岗,正是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每一次准备成行时,我都会有一种胆怯:我是去见爷爷张大立还是英烈张大立?如果是前者,我没有见过奶奶,奶奶在我嫁进张家前就去世了,我连她的名字都不知道,只能用张余氏称呼,我有什么资格站在爷爷的面前?一年一年蹉跎,转眼十年过去,我还是没有勇气走进那块自己无数次神往、魂牵梦萦的神圣土地。
2021年3月20日,曾都区作协组织骨干作家开展建党百年红色教育实践活动,我有幸跻身其中。
近了!当我踏进红安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园时,忐忑不安的心一下子安定下来,就像失散多年的孩子,突然回到亲人的怀抱,踏实、幸福还有自豪。我伫立在雕塑《大别山雄风》前,仔细辨认着,我们的爷爷是那个穿着布鞋,面容坚定,举枪呐喊的红军吗?还是那个脚穿草鞋、肩扛长枪、奔向战场的革命战士是我的爷爷?是,又都不是,爷爷张大立和所有为革命牺牲的先烈们,已经成为一种精神,一面为后人指引前进方向的旗帜。
我给堂哥打了电话。堂哥家就住在烈士陵园的隔壁,他每天上午都会来里面转一转,看一看。接到我的电话,堂哥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烈士纪念墙前跟我汇合。在堂哥的指引下,我很快找到了爷爷张大立和堂爷爷张大宽。“140000”啊,英雄的红安儿女,用十四万个血肉之躯,铺出一条通向革命胜利的道路。凝视着烈士纪念墙,那整齐排列的英名化作一个个“张大立”活了过来,那么真实和具体。我听到黄麻起义的滚滚惊雷,响彻在商南的连天烽火和熊熊燃烧的皖西烈焰中,无数个“张大立”在呐喊、在冲锋、在拼杀,前仆后继毫无惧色的倒下,倒在母亲的眺望里,倒在妻子的等待里,倒在儿女的期盼里,倒在新中国的丰碑下。       
硝烟散去,松柏掀起阵阵涛声。我把脸贴在纪念墙上,在心里对我奶奶张余氏说:奶奶,爷爷是英雄,是受人敬仰的烈士,他真的还活着,活在人民的心里,活在精准脱贫奔小康的路上,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您的等待值!请让我替您倾听爷爷轻轻的呼吸,和他含笑对话。
 

版权所有:随州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随州市总工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办公地点:随州市迎宾大道108号 | 0722-3593065
鄂ICP备19019675号
建议使用1200*800分辨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