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今天是:
随州市总工会 网站首页 职工文苑 查看内容

岳麓书院

2022-4-24 09:36| 发布者: 宁宁| 查看: 1582| 评论: 0


 ●鲁钟鸣
  去年,我市专汽产业老总培训班在湖南大学开班。根据课程安排,学员们来到了岳麓书院,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坐落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目前,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仍然在进行高等教育,是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国学研究基地。
  来到书院,首先就看见一道门,上面有一副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横批就是“岳麓书院”。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楚国有许多有才能的人,而这里是最多的”。跨过这道门,还有一个二门,也贴了一副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再进去,就到了讲堂。据介绍,在这讲堂里讲过课、听过课的古代贤人不少,朱熹、王阳明、张栻等知名人物都曾当过这里的老师,左宗棠、曾国藩、熊希龄等都在这里求过学。讲堂门前挂的匾写着“实事求是”,这也是岳麓书院的院训;讲堂里的两块匾,一块是“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还有一块是“道南正脉”,是乾隆皇帝御赐的。讲堂有一个台子,上面摆着两把大交椅和一张桌子,是老师讲课用的,正后方题有《岳麓书院记》。讲堂里,还有许多书法、碑刻、匾,都是历代山长(相当于校长)或著名学子成名后题写的。接着,学员们还看了学生的自修室、师生的寝室等。这书院得名“岳麓书院”,是因为修建在岳麓山脚下。书院内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空气异常清新,漫步于小道间,让人心旷神怡,精神抖擞,真是一个读书求学的好地方。
  伫立在古朴的岳麓书院门前,仿佛听到张栻提出的“成就人才,传道以济斯民”的办学方针从深幽的庭院里传出,振聋发聩。从这扇门里,走出了近代启蒙思想家魏源、哲学大师王夫之、军事家左宗棠、学者政治家曾国藩、教育家杨昌济等仁人雅士,更有一大批如唐才常、黄兴、陈天华、邓中夏、蔡和森等爱国志士,还有推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毛泽东。
  在书院长长的碑廊里徜徉,我仿佛听到朗朗书声在庭院廊榭间回荡,“朱张会讲”弦歌绵延。一千多年来,岳麓书院聚集了高水平的文化先哲、教育家,如朱熹、张栻、王阳明等,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山明水秀、书声朗朗的书院就成了文化人格的冶炼所。而书院又以传播学术文化、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和“以济斯民”而闻名,特别是湖湘文化全盛时期,湖湘学派把心性的修炼和经世致用结合起来,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经世致用人才,树立了新的学风。
  书院的一块块匾额,一副副对联都骄傲地诉说深邃的文化底蕴和辉煌,站在“治无古今,育才是急,莫漫观四海潮流,千秋讲院;学有因革,通变为雄,试度朱张意气,毛蔡风神”的对联前我沉思很久。
  1913年,毛泽东考入了湖南第四师范(后合并为第一师范),就与岳麓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数次寓居岳麓书院求学,不仅经常横渡湘江,写下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词句,还与就读于岳麓书院的蔡和森等探讨人生真理,并同他们一起组织新民学会,创办“湘江评论”。岳麓书院讲堂前有一块“实事求是”的匾额,原是治学之铭,毛泽东在革命的实践中加以丰富完善,发扬光大,使之逐步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制胜法宝。
  行走在书院里听着一个个教书人的故事、读书人的故事,让人迷恋,令人钦佩,给人启迪。从这里走出的读书人,他们的智慧、卓越才能、爱国激情、生活激情都源自书院最初的文化恩泽。
  行走在书院的亭台楼阁,仰望着高高的匾额,抚摸着块块砖石,凝望着孔子铜像,感受书院文化底蕴的厚重和奢华,感悟“学达性天”的学问境界,感动千年学府的文化魅力。
 

版权所有:随州市总工会 主办单位:随州市总工会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
办公地点:随州市迎宾大道108号 | 0722-3593065
鄂ICP备19019675号
建议使用1200*800分辨率

 
返回顶部